核心要点:
- 医药行业的变革迅速,产品颠覆产品在随时发生着;
- 医药行业受到政策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政策,需要有敏锐的嗅觉和预判;
- 技术在行业内会成为长期而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曾经依赖推广模式的企业面临转型;
- 医药企业面临着重新洗牌,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面临发展方向的选择;
集采始于2018年,2018年可以称作国内医药行业的政策大年。11月15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在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公布引爆媒体,12月6日,最终21个产品经过激烈的竞争入围4+7名单目录成人版快手app。其中绝大部分的产品都通过了大幅度降价来赢取中标。比如国内药企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润众)降价高达92%,外资药企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降价同样达到76%。2019年6月,据不可靠媒体透露,预计第二批次4+7集采目录即将开始修订。
同样,在2018年双11前夕,辅助用药目录调整的规划也悄然而至,2019年2月下旬,焦点访谈重点报道了辅助用药的不规范现象。另一方面,是否取消药占比也成为了医药行业的热点话题。
在2018年,医药巨头们在国内外的业务都有较大的策略变化。从全球来看,医药企业将目光转向内部,关注战略业务的架构调整,中间就包括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并购案发生。美国跨国制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购新基公司,交易金额高达740亿美元,这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药企并购案,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通过收购,BMS将获得新基制药在肿瘤、免疫、炎症领域的多个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产品线资产。这无疑透露了BMS在未来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方向。而类似这样的企业并购,还在暗流涌动。在国内的医药界,也有一条新闻成为了行业焦点。绿叶制药在年初发布正式公告,集团已于2019年1月15日与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签署协议,将集团的血脂康胶囊在内地地区的推广权授权于阿斯利康。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或许是阿斯利康在4+7多产品掉标的情况下,该企业的重要产品布局。同时,这是否意味着中成药市场的未来也被跨国药企所看好。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作为国家的民生行业,拥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大一样的行业特点。我们对国内医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需要对行业有辨证的认知与理解。
第一章:医药行业的特点
1.技术是医药行业的核心
医药行业是永远以技术为核心的行业。技术广义的理解可以包括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化学技术科学,有机合成技术等等。而从医药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方面是药品原研技术,另一方面是药品仿制技术。从2018年全球制药企业营收排名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前十的企业均为以创新研发为主的国际巨头。只有以色列仿制药巨头Teva以及印度仿制药企业在全球占据着较为重要的排名。
药品的原研技术可以说是引领行业的的核心。在美国,原研药的使用比例占整体市场超过75%,仿制药的价格被严格控制。这样一方面确保了患者能用得起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企业提升研发投入,鼓励创新,能够始终确保医药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2.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剧

我们纵然可以看到在医疗领域里存在许多经典的治疗产品,比如1922年被发现,1957年被推上临床治疗方案的二甲双胍,以及1899年即被人工合成从而走上经典治疗药物的阿司匹林等。这些治疗方案时至今日依然是各自疾病治疗的一线选择。
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各方面技术日趋成熟,不管是生物制剂还是化学合成,都促进了药品的研发技术得到飞速的提升。我们拥有着从未拥有过的庞大数量的化学分子式,生物提取物等。目前从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药物销售数据排名前20的产品来看,其中有绝大多数都是新千年之后的药品。
一个药品能够从研发到最后成功的上市应用于临床平均需要10年时间,投入超过10亿美金。而背后依然还有大量的不成熟的产品最终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中途放弃,甚至在最后的临床三期研究中因为安全性等最终成为历史淘汰的尘埃。
技术迭代会加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就从目前全球的巨头来看,企业的市值增长与其在研发投入的比例呈现了正相关关系。
3.政策导向企业的发展
医药行业和传统的制造业,包括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等等有巨大差异的区分就在于政策的干预。这一点和农产品倒有几分相似之处。这样的干预从医药企业的伦理,到医药产品的临床研究,上市批准,上市后的定价,医保目录以及专利保护等等无处不在。
2018年引爆全国热点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我们就能从中窥探一二。比如印度政府对于仿制药的宽容政策。印度一直以来都推行的是为了让患者都能使用药品而放弃了对研发企业的专利权保护成人版快手app。所以涌现出了数量庞大的仿制企业。而国际医药巨头也陷入了长期与印度政府的法律诉讼之中,比如电影中映射的企业瑞士诺华。对于印度的决策不加以评价,我们看到的是政策的干预会影响着全国乃至波及全球的医药市场。比如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国内的患者为了寻找廉价药前往印度或者是孟加拉国。
而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政策对于医药市场的影响。曾几何时我们面临着我们无法使用目前全球众多先进的药物。比如没有在国内上市,亦或者是像电影中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所面临的问题,药价过高。当然,在这些年有两条新闻可以让我们对我们的医药环境感到乐观。一是HPV即宫颈癌疫苗的超速过审得以批准上市,这标志着国内对于公认的优质治疗方案开放了绿色渠道。二是2018年全国21种肿瘤药物的国家议价以及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最终治疗成本大幅度得以降低,这当然一方面是迫于目前的医保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却也为广大患者铺平了现金治疗方案的使用障碍。包括2018年底,全国4+7城市集中采购的政策也让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幅度减少。而且就目前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方面调整价格的城市范围一定会从11座城市扩散到更广泛的范围。就目前已经有许多城市决定与4+7城市保持价格联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期许,随着一致性评价更广泛的开展,会有更多的产品纳入价格调整的目录。
第二章:医药行业未来的走向
我们毋庸置疑的是医药行业依然并将长期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与很多行业不一样的在于,无论是在经济繁荣还是在金融危机,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医药行业属于人类生存的刚需产业,所以,医药行业没有所谓的朝阳也没有所谓的夕阳,医药和行业是全球行业体系中少数的几个恒星产业之一。
而现在医药行业也有在这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对现在的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才会帮助我们医药企业制定更好的市场决策。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医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医药行业的巨头依然存在,并且可以看到多家医药巨头的发展增速依旧可观,但是我们也能看出医药行业巨头的趋势变化。一方面巨头之间的兼并还会是必然趋势,领域精简,优化资本投入的方向是大部分巨头的发展选择。诺华将部分非自己的优势领域的产品转移到下属子公司进行运作,包括骨质疏松的治疗产品密骨达在2016年交接给了山德士。另一方面行业巨头将选择更多的专注于研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前期的有机物合成,或者生物提取,交付给专注于研发的企业,自己则专注临床上市研究以及后期的市场推广。比如近些年国内发展迅猛的药明康德,成为了许多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伙伴。
在疾病领域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几大领域会得到更加飞速的发展。
1.肿瘤领域
肿瘤的发病率在人们的感知中至少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背后其实一方面来自于大家关注的环境破坏,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另一方面也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肿瘤发生风险固然会提升。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肿瘤的认知会更为科学。许多专家已经提出我们对肿瘤的认知应当从绝症变化为慢性病。我们在全球销售前20的药品中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的肿瘤药物占据了其中8种。而近年来在医药领域最为火热的治疗方案就是肿瘤的免疫疗法PD-1,大量的企业均在免疫疗法上进行了耗资巨大的投入。一家医院可能同时在开展5家以上企业的免疫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其中就有近些年国内发展迅速,集中于肿瘤治疗领域的企业百济神州。肿瘤目前的整体市场的巨大潜力,无疑是成为了各家企业必争的市场。
2.慢性病
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幅度的带来了慢性病发病率的提升。从流行病学来看,目前国内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了25%,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是达到了11.2%成人版快手app。除此之外,高血脂,高尿酸,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市场依然具有庞大的潜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会悄然的慢性病市场进行布局。位居全球医药企业前列的辉瑞拥有着立普妥,诺华拥有着代文,拜耳拥有着拜糖平,赛诺菲的来得时等等产品都是在慢性病市场的深耕。而更有丹麦诺和诺德这样的企业依靠对于糖尿病的专注位居全球药企排名前20(诺和诺德超过90%的市场利润来自于糖尿病市场,另外的领域集中在血友病及生长代谢病)。而国内也有通化东宝,珠海联邦等企业专注于对于慢性病市场的耕耘。
3.孤儿药
孤儿药的定义是针对一些罕见病的治疗方案。这些罕见病在全球的发病率远低于大部分疾病。近年来人们对于罕见病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前些年火爆互联网的冰桶挑战。那一场互联网的传递就是来自于唤起对于渐冻症这样罕见病的关注。许多罕见病目前仍然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案,虽然发病率极低,但是一旦发生在某个家庭来说都不可谓不是一场悲剧。所以从国内外来看都会有诸多的政策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开发。当然,这也带给了许多医药企业以机会。美国FDA就有一条规定,对于开发罕见病治疗方案的企业会给予一张“绿卡”的奖励,这张“绿卡”可以让企业在申报其他产品上市时获得优先权。
4.“痛点”疾病
目前医药行业的热点还在于对于一些深度困扰患者但是最终也还未得以良好治疗效果的疾病,比如获得性免疫综合征,即艾滋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也有5%非老年发病的)。这些疾病与罕见病百万分之一量级的发病率不同,其发病率并不低。目前来看中国艾滋病的发病率高达0.06%并且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老年痴呆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这些疾病的社会影响巨大,也成为了政府所关注的焦点。比如国内的艾滋病的治疗与控制一直以来均是由政府支付费用。
另外除了上述的几大热点疾病领域,我们也能看到医药行业所归属的大医疗乃至大健康产业还有检疫检验,3D打印器官移植等热门方向。我们并不在此文中进行探讨。
第三章:浅析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1.对政策保持高度的敏锐
医药产业和政策的关系毋庸赘述。作为医药企业,我们需要对政策有及时,深度并且具有前瞻性的解读。在现在的大背景下,控制药品价格,特别是给患者带来巨大负担的药品价格一定会是调价的重点。在这样的政策干预下,合理规划企业对于不同产品的利润预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政策是鼓励国内医药企业研发创新药。比如内资药企正大天晴2018年6月上市的原研创新性产品安罗替尼,尽管国家对价格进行了干预,但截止于2018年12月,依然取得了超过8亿的销售额。
2.仿制药保证企业生存,原研投入保证企业发展
大部分的仿制药都会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受到4+7集采政策的干预,所以,我们对于仿制药的市场定位还是是保证企业生存的一条基本“温饱线”。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均是以仿制药为主,包括国内药业巨头山东齐鲁,江苏扬子江等等。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内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已经逐渐放大。比如现在国内药企的领军企业江苏恒瑞。近几年大量的原研1.1类新药上市并且大多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应。这是对应有的原研投入的一种回报。我们更加可喜地看到,在2016年,共计57家国内上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额超过1亿,部分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达到10%,接近国际制药巨头水平。
3.合理的规划产品结构,确定投资领域
我们提及了现在热门的疾病领域,无疑,这些领域背后的市场潜力是诸多企业所共同聚焦的。例如前文中提及的肿瘤免疫疗法,在多家实力出众的企业之间,目前也只有制药巨头默沙东的可瑞达在市场上独占鳌头。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企业特点及现有的学术擅长的领域来确定长期的发展方向,从而规划合理的产品结构。
医药行业中的巨头只占据了少数,截止于2016年,国内规模药企7449家,但是其中具有市场绝对影响力的企业了了。大部分企业都只能寄托于仿制产品在较小的区域内推广来获得生存空间。然而我们应该有所意识,不同于过往的医药推广,现在的医药市场越来越往专业化转型。国内医药企业可以有更加专业的道路发展,例如丹麦诺和诺德,专注于糖尿病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果,而北京萌蒂制药依靠对于镇痛领域的专注也获得了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对于医药代表来说,医药行业的发展或许不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改变什么,但是我们作为行业中的成员,需要对这个行业保持敏锐的嗅觉。在职业生涯初期这会帮助我们选择企业,选择领域,选择产品线,未来发展到管理层,更会对市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建议多关注行业动态的一些媒体,尝试着自己去解读各类政策。
成人版快手app